全國政協委員、工行(1398-HK)原行長楊凱生昨回應稱,中國的影子銀行量大概佔GDP的比例是10%左右,相比之下,美國的比例高達150%,故認為「某國銀行家有這種擔心,我覺得還是他不太了解中國」。
英國銀行行長卡尼近日聲稱,中國的影子銀行是世界經濟的威脅,令內銀風險再受廣泛關注。全國政協委員、工行(1398-HK)原行長楊凱生昨回應稱,中國的影子銀行量大概佔GDP的比例是10%左右,相比之下,美國的比例高達150%,故認為「某國銀行家有這種擔心,我覺得還是他不太了解中國」。
香港《文匯報》報導,楊凱生昨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記者會時表示,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,中國影子銀行的量和範圍均不大。另外,影子銀行的特點是槓桿比例比較低,信用創造能力也比較弱;現時不少金融衍生產品不允許在中國開展,且有嚴格監管,故他批評所謂「中國影子銀行影響國際經濟」的說法,諷刺稱「把這個問題拋給中國,似乎有違常識......有些輿論把中國的影子銀行風險炒得那麼嚴重,好像要對世界經濟走勢要負責,我認為這個沒有甚麼道理」。
楊凱生稱,中國的影子銀行量大概佔GDP的比例10%左右,以2013年中國GDP 56.8845兆元人民幣計,即影子銀行規模約5.7兆元人民幣。美國2013年的GDP為16.7兆美元,即相當於102.2兆元人民幣,150% GDP的影子銀行規模即是約153兆元人民幣。
不過楊凱生同時指出,這絕非意味著中央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對影子銀行的風險不重視,目前中國對影子銀行涉及的各種業務,包括代客投資、代理銷售、業務准入、代理項目的審查,均已提出嚴格的要求,實行嚴格的流動性管理,各個大型金融機構,包括銀行和其他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,在從事這些業務方面均是努力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去做。
他稱總體而言,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影子銀行有可能存在的問題,因為與傳統銀行資產負債表內的業務確實有區別,有時候中國業界對影子銀行認識還不足。但另一方面,「沒有必要把中國金融業,所謂影子銀行業的金融風險看得那麼懸乎」。
問及中國是否又出現「錢荒」, 楊凱生回應稱,個別銀行在一些個別試點上發生了頭寸困難,和銀行能不能足額向客戶兌現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。在考量銀行業的流動性風險是否巨大時,應對各項數據認真分析。他稱,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實際流動性比例將近44%,監管要求僅為25%。貸存比指標為65.4%,也優於監管要求的75%。流動性覆蓋亦明顯高於100%,符合巴賽爾委員會的最新要求,「從這些監管指標看,似乎大家聽了以後應該感到比較踏實」。
至於外界關心的不良貸款等問題,楊凱勝亦稱「可以用數據來說話」。他稱截至2013年底,內地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平均為1%左右,僅比2012年底上升了0.05個百分點,且是在貸款餘額增加下才略有上升。「大家關注這個問題是有道理的,但是我想說,1%的水平仍然留有足夠的安全邊界,比國際上我們經常認為是優秀銀行的不良貸款水平還要好得多」。
據他介紹,美國銀行、花旗銀行、德意志銀行、富國銀行去年第3季的不良貸款率平均接近3%,均遠高於中國銀行業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