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不是這次高雄氣爆慘案,很難想見我們的腳下潛藏著爆炸危機,而且一旦引發起火、爆炸,接著會帶來如此慘絕人寰的連鎖效應。
包括天然氣、自來水在內的各種流體,早成為現代人生活和工業生產不可或缺。今天,都市中水溝或下水道的功能,已不再侷限於輸送雨水和汙水,它也是各種流體、信號、電力等重要且有效輸送路徑。而且不難預見,這些管線無論是長度、輸送流體的容量、及其間相互影響的複雜性,都將在各個都市持續成長。
根據意外事故的紀錄,相較於其餘像是輪船、槽車等其他方式,管路輸送算得上是最符合公共安全,且最有效率的輸送方式。隨著都市發展與區域變遷,今天許多管路所經過的路線,其實在早期原本既非人口密集,也非交通要道。而這些管路出現漏洩,似乎是不可避免的。
以天然氣管路為例,繼今年三月紐約市瓦斯大爆炸事件之後,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便指出,光是在華盛頓特區的超過二千七百公里天然氣管路當中,就有近五千九百處漏洩。另一篇則說,波士頓的天然氣管路也有近三千處漏洩。
這些漏洩,牽涉到管材與接頭等配件的設計與腐蝕、老化。根據美國交通部管路與有害材質安全署估計,七件管路意外事故當中,便有一件是肇因於管內腐蝕。此外,水平鑽孔與抽換地下電纜、導管作業,以及包括看似平靜的挖掘、水溝疏通等例行工事,也都可能損及管路,種下日後引發重大事故的因子。
和其他各種形式流體一樣,輸送石化產品流體,必須妥善管理,才能確保安全。必須認清的是,管路一旦受損、造成漏洩,便有點燃、爆炸的可能。
記取高雄事件教訓,必須視其為對相關業者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嚴重警告。避免重蹈覆轍,首在建立並落實整體性管理體系,強化並落實管路檢驗制度。其中,「人」的因素仍屬首要,除了培訓足夠的管路檢驗人員,並須讓職務相關人員接受相關的安全與責任訓練。
另外,避免管路漏洩引發嚴重後果,可要求業者在管路上加裝能有效阻斷燃料的裝置。以這次事件為例,從開始有漏洩到發生第一次爆炸,接著大規模一連串爆炸之間有相當長時間的間隔。初次爆炸引發大火後,必然阻礙應變行動,甚至讓趕至現場的應變人員陷入嚴重險境當中。
為避免因無法及時關閉管路上的人工操作閥,以致燃料持續漏洩,建議在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區段和人口密集區,在兼顧經濟、技術及實際操作可行的前提下,裝設自動關閉或遠距關閉閥,或是能達相同目的的裝置。
照說每一次付出慘絕人寰代價的事故,都是檢討現況缺失的難得機會。以都市氣爆為例,政府有責任對我們腳下的管線作全盤清查,並建立完整的及時資訊及緊急應變體系的演練與落實。每位市民也能幫忙找出這些容易被忽略的漏洩危機,察覺這些漏洩的跡象包括:看—植物異常變色枯萎、吹出的泥土、持續的水泡;聽—嘶嘶作響;聞—像是臭雞蛋的天然氣臭味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