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圖為「17P霍姆斯彗星」,它在1892年11月6日首度被英國天文學家發現。 圖/台灣醒報 |
哥倫比亞一所大學科學家表示,太陽系的木星與火星一帶,存在超過百萬顆大小不一的星體,其中有多達數千多顆彗星,隨著時間流逝逐漸凋零不再活躍,但如果受到木星引力推波助瀾,改變軌道與太陽距離拉近,會再度從太陽獲得能量,而重新活躍。整個過程就像《聖經》記載死裡復活的拉撒路(Lazarus )一樣,因此,科學家將這些彗星稱為「拉撒路彗星」。
天文學家過去在太陽系中位於火星及木星的「主小行星帶」(asteroid belt region),發現了超過100萬顆大小從1公里到800公里的惰性星體,過去10年,當地一共也發現12顆活躍彗星。在研究12顆彗星的「身世」後,科學家更進一步明白了這個所謂「彗星墳墓」(comet graveyard)的真相,因為幾百萬年來,許多星體仍然圍繞著太陽軌道移動,其中一部分不是「死亡」的岩石,只是不再活躍而已。
但是,只要星體能從太陽獲得些許能量,它們就能起死回生。哥倫比亞安條基亞大學科學家費林表示,「等到彗星再度從太陽獲得一絲能量後,還會恢復原貌。」因此,科學家稱這12顆活躍彗星為「拉撒路彗星」,因為經過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之後,又能因緣際會再度恢復「生機」,而且科學家據以相信,在附近其他處於「沉默」狀態的星體,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「拉撒路」,假以時日重新恢復生機。
費林也表示,這種機會發生的可能相當高,因為星體的軌道受木星引力吸引,造成它們原始的軌道改變,讓星體與太陽的距離更短,使得本身溫度可以獲得提升,他補充說,「這些原本屬於彗星墳場的彗星,從太陽那裡獲得能量後,彷彿重獲新生。」
彗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星體,大小從數公里不等,由岩石及冰組成,當移動軌道接近太陽時,容易蒸發成氣體與塵埃而形成尾巴狀。
目前可被觀測到的彗星與太陽的關係,就像其他行星一樣,通常按照既定軌道移動,而且由於彗星的軌道通常呈細長橢圓形,因此能接近太陽的時間相當短。長週期( long period)的彗星通常完成繞行軌道一圈,必須花上數千年之久,短周期則是指繞行軌道週期短於200年的彗星,數量共約500個。
2010年10月一顆名為「哈特雷二號彗星」,接近地球前與其軌道,示意圖可點閱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BrCklhtze4
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《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》期刊。
【更多精采內容,詳見
】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