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達世界正緩緩地從大衰退中走出,但有一個問題仍然存在:復甦會有多快?持續多久?悲觀派的主要論點之一是我們缺少投資機會,自2008年大崩盤發生之前便是如此,真是這樣嗎?
上一個大創新潮興盛於20世紀90年代的網路革命。21世紀初網路大崩盤後,拜廉價資金所賜,房地產和金融資產投機,維持了西方經濟體的增長。冷靜地看,2008年崩盤後,人們看到此前的繁榮根本不可靠;復甦不力反映未來的前景黯淡。
經濟學家薩默斯(Larry Summers)再次用「長期停滯」一詞,形容我們的前景。薩默斯在最近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會議上指出,到2005年左右,美國新投資的平均預期回報,比FED基準利率降息都要低。
我們可能陷入了持久的流動性陷阱,名目利率不可能降到0以下,但投資預期回報率可以是負數。量化寬鬆等非常規貨幣政策,可能帶來新一波資產泡沫,根本問題──新投資的負回報,無法在下一次大崩盤前得到解決。
在20世紀30年代,經濟學家漢森(Alvin Hanson)指出,當初發達國家的投機會正在告竭,投資增長開始依賴人口增長、技術創新和西進運動。
隨著西進空間的縮減和人口趨勢的穩定,增長將依賴創新;但創新所需要的資本和勞動力投入,比過去要小。換句話說,隨著資本相對人口變得豐沛,資本回報必然會下降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充分就業,唯有通過持續的財政赤字才能維持。
★ 大師開講:
低薪、低利年代,如何在不可能的環境中創造投資獲利的種種可能?…more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