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汽車於1888年發明以來,郊區人口的成長率,一直高於都會中心。但在2011年,這個趨勢百年來首次倒轉。這是一個世紀以來,首次有較多美國人離開郊區,遷居都市。
「郊區的終結:美國夢何處去」(The End of the Suburbia: Where the American Dream is Moving)一書闡述美國郊區的興盛和衰落。該書表示,人口、環境和節節高升的能源價格,都有影響。
該書作者莉荷.卡拉格(Leigh Gallagher)指出,社會趨勢改變了美國的小家庭,而小家庭原是郊區成長的動力。
郊區原本是安靜的村莊,但是二次世界大戰後,住房短缺和中產階級可獲低利率貸款,導致郊區住房大增,除了有兩個孩子和一隻狗以外,擁有郊區住宅也成為美國夢的一部分。
不過,隨著郊區成長,文化設施的缺乏也日益明顯。郊區到處都是連鎖餐廳,而且通勤時間越來越長。
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,美國人每天平均花25.4分鐘通勤上班,但多達1080萬人的通勤時間超過一小時。由於能源價格日益昂貴,對很多人意味如此通勤不再符合經濟效益。
此外,受到工作市場不振的衝擊,一些被稱為「租房世代」(Generation Rent)的年輕人,也選擇在多元都會區落腳。他們被稱為「租房世代」,因為越來越多人延後買房。
卡拉格表示,施工許可的數據顯示,在好幾個都市,原本集中在郊區的建築活動,轉到城市或是所謂的「都會核心」。
建商宣稱,豪宅大屋不再流行,強調有效率使用空間的康斗(condo)、城市屋、多家庭住房單位,才是未來的趨勢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